能把汽車做成互聯(lián)網產品,緊緊貼合用戶需求的汽車廠商,現(xiàn)在世界上僅特斯拉一家。特斯拉創(chuàng)始人,新的商業(yè)偶像埃隆·馬斯克(elon musk)制造出了“用戶黑洞”。
這篇文章,從營銷的角度來解讀馬斯克,將天馬行空的想象拉回到現(xiàn)實:光有好的創(chuàng)意只會讓人驚嘆,如果還會營銷,才會讓人“心驚膽戰(zhàn)”。并且還進行了歸類和PK——“太陽型”與“黑洞型”的CEO,不至于使內容枯燥。
體現(xiàn)出作者的用意:硅谷人的雄心、想象力和冒險精神,都是我們最缺乏的東西。
好多年前,當科幻片還沒今天這么多的時候,我就喜歡去找科幻小說來讀,主人公在外太空冒險,在不同的“跳躍星門”之間穿梭……
“探索未知”好像一直是沉睡在日常生活中的我們,最本能又最容易被忽略掉的“夢想”。
后來,當我們發(fā)現(xiàn)一個來自南非,年僅40歲的男人,宣稱自己要在火星退休,并開始了若干項具體的,可能改寫人類未來的實踐,在全球最酷的三大領域:互聯(lián)網、可持續(xù)能源和航天技術中分別取得成就,難免會受到很大的震撼。
這個男人就是大家今天已經非常熟悉的——Elon Musk
如今,Musk的每個業(yè)務,無論是他的特斯拉電動車、未來高鐵,還是能送人到火星殖民的蚱蜢火箭,都受到了空前的關注和熱議,從營銷角度來看,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?
Elon Musk——如何走入用戶的內心?
為了搞清這個問題,我們先回到一個更基礎的原點:營銷是關于如何占據用戶的心智,如何走入人們的內心。
試問:什么東西更容易占據人的心智?
很多案例向我們揭示:總歸會是那些新的、看起來更有意義的東西,因為頭腦喜歡新鮮、喜歡改變、喜歡非凡!往往是那些能帶來“超預期”的東西,因為超預期會帶來驚喜感;同時它們總是非?!芭c眾不同”,能帶來“好奇心”。
Elon Musk做的每件事似乎都完美地符合這些標準。
在一開始大家總是傾向說:“這哥們是不是瘋了?”,“他怎么會有這么宏大的夢想?”;或者說:“這怎么可能?”“這些想法真是太不一樣了!”
然后,所有這些又在下一個階段形成話題。
無論有意無意,Musk的事業(yè)有天然的營銷優(yōu)勢,這個優(yōu)勢是從企業(yè)選擇了不一樣的定位的那一刻起,就開始就了的。
比如,我們拿他離“人間”最近的一個項目來看:到目前為止,Musk的特斯拉電動車在傳統(tǒng)營銷上的投入一直是0,它一直在享受這份“定位紅利”,無論說“電動”還是“智能”,特斯拉都足夠“與眾不同”;
“電動”“智能”“汽車”這3個基點湊到一起,就裂變出一個占據用戶心智的“黑洞”,隨著產品的延伸和發(fā)展,這個黑洞的威力,卷入用戶,催生話題的能力,都還在與日俱增!
競爭對手越強大,反差越明顯,這個黑洞的威力就越大;黑洞不完全由自己決定,更由對手的勢能所決定。
太陽型與黑洞型的CEO
現(xiàn)在,讓我們來對“如何走入用戶心智”這件事做更深一步的探討。
先來認識一下兩種風格完全不同的CEO:第一種,是那些光芒四射、人格魅力卓絕的CEO,通過強力的觀點輸出去占據用戶的心智。像理查德·布蘭森、唐納德·特朗普,或者像國內的馬云、周鴻祎等,都屬于這一類。我們先把他們叫做“太陽型”的CEO。
Elon Musk顯然并不屬于這一類,他的主動觀點輸出很少,他本人的營銷偏于“保守”,更多地在接受一些十分高端的媒體采訪,但他把營銷的另一個層面,卷入用戶的好奇和關注,卷入用戶的社交分享,通過另外的方式(比如技術、產品創(chuàng)新)發(fā)揮到了極致。我們可以把他叫做“黑洞型”的CEO,扎克伯格或者國內的馬化騰、雷軍等,大抵屬于這一類。
這樣的劃分并不絕對,我們經常看到兩類CEO做的事情會有交叉,但這并不能反證他們對營銷會有一模一樣的理解!
比如近年來,隨著幾位“太陽型”CEO的突出成績,營銷也被過分地引導到了“如何以售賣價值觀的方式,賣出更多的產品”這個方向上。像馬云賣“夢想”,周鴻祎賣“顛覆式創(chuàng)新”。但不要忘了,這只是營銷的一個分支。
成功的方式并不唯一,黑洞型CEO的能力恰恰表現(xiàn)在,他們雖然說話不多,觀點輸出不是強項,但往往會聚焦在事物的開初,擅長選擇、創(chuàng)造具有強大吸附力的全新品類,他們有能力把“營銷”的前半程——定位,發(fā)揮到極致。
營銷三步曲:信念、定位、制造“黑洞”
說到這不禁讓人想問,喬布斯是屬于“太陽型”還是“黑洞型”的呢?
他既成功地輸出過蘋果的價值觀——非同凡想,又創(chuàng)造過成功得無以復加的產品——“i系列”。他的能力分布得如此均勻,很難見到一個在營銷上表現(xiàn)得如此完美的人。
我們還是先撇下他,回到主題,繼續(xù)以Elon Musk為主線對象,來著重探討一下這種有關定位的核心能力。
仍以開篇提到的3個更容易走入用戶心智的基點——1與眾不同、2超預期、3有意義,與Elon Musk的特斯拉電動車做一番對標:與眾不同的——純電動的、智能的汽車。
超出用戶預期的——這里有一個一細節(jié):在Elon Musk的要求下,特斯拉的Model S具有一項殺手級改進,汽車門把手會在駕駛員靠近時自動伸出,而在駕駛時縮回車身以最大降低風阻。工程師們要利用極寶貴的車門面板空間去實現(xiàn)這一機械結構,然后在不同環(huán)境下做上萬次測試。把手能否在結冰時彈出?是否能監(jiān)測到小孩的手指無意間夾住,然后立即停止?等等。
有意義的——節(jié)能、環(huán)保和更綠色的地球。
看到這里,你或許會疑惑這似乎又回到了對產品的探討,像是在說能引發(fā)用戶自傳播、催生口碑傳播的產品,所應該具備的屬性。這樣的理解沒錯,產品和營銷從來也沒分過家,不過我更想說的仍然是“定位”問題。
要在營銷上實現(xiàn)“與眾不同”“超預期”和“有意義”,你需要一種現(xiàn)實路徑,在Elon Musk這里,這種路徑是“相信技術”,而在喬布斯那,這種路徑變成了“人文與藝術對科技的意義”,就像他說的:“蘋果站在科技和人文的交界。”
而這,就是定位!
與喬布斯一樣,要對抗傳統(tǒng)市場中的Big Brother,Musk與喬布斯分別借來了不同的“新元素”,發(fā)展出彼此不同的定位;喬布斯并非生而就有大師般的藝術氣息,早期的馬斯克(比如在PayPal時代)也更多地表現(xiàn)出商業(yè)才華,直到后來事情才開始變得不同,喬布斯借來了“人文”而馬斯克借來了“技術”具體說可能是“物理”,于是開始了更“恢宏”地改寫彼此的人生。
這種新元素,有點像德魯克思想中的“缺失的元素”:
“德魯克提出,通過提供缺失的元素,可以創(chuàng)造一個新市場,他給這個方法起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名字:“攻其不備”(Hit’em where they ain’t)。這個名字是從偉大的棒球球員韋·威利·基勒的名言中得到的靈感:‘要贏得比賽,不見得要最高或最強壯;只要專注在別人沒注意的地方,就能贏得勝利?!薄陡卖斂藢W營銷》P94
沿著德魯克的思維,我們來想想,如何才能找出這種你最需要的“缺失的元素”,來發(fā)展與眾不同的定位呢?
下面這段文字引自Business Insider,一篇名為“Musk和喬布斯的智慧”的文章,可能對我們思考這件事情帶來幫助:
“現(xiàn)在,沒有人會質疑喬布斯和Musk在信念上的強大。但是,如果我們深挖下去的話,會發(fā)現(xiàn)他們信仰的原動力會有一些根本性的不同。對于喬布斯來說,促使他做這些事的原因是他本人對于‘簡才是美’的設計哲學的堅定認同。在他的內心里,希望能通過那些簡單與美麗的科技產品去顛覆世界。
而對于Musk來說,他對信念的堅定則來源于物理學?!璏usk說道:‘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些新的東西出來,你就必須依賴物理學的方法。物理真正能夠幫你去發(fā)現(xiàn)一些新東西,而往往這些東西是反直覺的。’這種漸進性的類比思維如果放在1900年,就是你希望通過飼養(yǎng)更強壯的馬匹來讓交通再快一點。你把自己的想象力限制在了你的認知范圍內,最多只超出一點點 。這根本就不是改變世界的方式。
對于Musk來說,這樣的思維方式直接影響了他創(chuàng)辦的SpaceX。在那之前,他并沒有看NASA是怎樣做的,然后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改進。他從最基本的物理學定律出發(fā):發(fā)射X重的東西進入軌道需要消耗Y升燃料加上成本為Z的原材料?!虼?,如果能夠有正確的設計和制造流程并用之實現(xiàn)一艘功能完備的火箭,就應該會大大地降低現(xiàn)行火箭的發(fā)射成本。然而,要做到這樣,需要數百項工程上的額外創(chuàng)新。然而,正是在物理學上如此清晰的分析讓他堅定地認為這些創(chuàng)新可以實現(xiàn)?!?
看起來,這段文字像是在告訴我們,這種“缺失的元素”很可能來源于一個,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“信念”或者說是“信仰”。
信念是你對世界的看法,你相信的東西;它不僅跟世界有關,更跟你有關。這看起來非常不像教科書里所定義的營銷,營銷的源頭,但我覺得這確是事實。
對Elon Musk個人營銷的反證
回過頭來我們再看Musk的個人營銷,對他的一些行為也就不難理解。
比如,黑洞型的CEO是卷入用戶關注,太陽型的CEO有時候要追著媒體跑,追著熱點跑,如果業(yè)務本身卷入用戶的能力不足,就要靠CEO的魅力“光輝”來“補”。
唐納德·特朗普作為一個地產大亨,居然會去評價蘋果手機的屏幕不夠大,這不奇怪,這是話題;但這種行為從來不是黑洞型CEO的做派。與之相反,他們制造黑洞,創(chuàng)造熱點,無論特斯拉的汽車還是微信,他們知道,一旦黑洞形成,用戶和媒體都不是問題!
Musk也會主動給自己貼一些“標簽”,但這種貼標簽的方式跟太陽型CEO是有顯著區(qū)別的:他是把自己的價值觀、信念融合到了產品里,讓產品、業(yè)務本身說話,而不是自己發(fā)聲。
Musk會講“手勢識別”或者“衛(wèi)星回收”技術、他也會在電影,比如“鋼鐵俠”里植入自己,但這都是一種“防御型”的營銷,其本質并不是要輸出觀點,營銷自己,否則這個力度和角度都不對;他這樣做,只是不要讓人對他的信仰和正在做的事兒,產生認知上的偏差與懷疑。
重點仍是基于信念構建出的“黑洞”,而非他自己。
這么說來,黑洞型的CEO一定會比太陽型的好嗎?
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沒有定論,很多事情,殊途卻能同歸,我想,無論“太陽型”還是“黑洞型”的營銷,無論是前半程的“定位”還是后半程的“輸出”,一旦做到極致,都可有大成。
如果我們把丘吉爾的名言:“態(tài)度,意義非凡的小事?!彼徒o太陽型的CEO,那不妨把前邊兩個字改為“信念”,再送一次給那些,想創(chuàng)造“卷入”用戶“黑洞”的營銷實踐者們。